纵观改革开发这几十年,国内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内循环经济为辅,迅速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还保持高速增长状态。
但如今经贸形势瞬息万变,不管是外贸还是金融,从科技到地缘摩擦不断,中美两大经济体看起来形势不是特别明朗。

不可否认的是,提出“内循环为主”的大背景是中国几乎跌入冰点的地缘政治环境。
在科技领域,美国不仅采取极致手段打压华为,强迫Tik Tok退出美国,在高科技制裁的实体名单也已超过300家,其中还包括多家中国高校。
在美国高校中,与中国有合作的科学家和一些留学生也受到驱逐或签证限制。
外交上,中美互相关闭领事馆,互相驱逐记者,甚至有报道称美国在考虑禁止中共党员及家属赴美。

中国周边,与印度边境再起冲突,在印度掀起抵制中国产品的热潮;美国宣布中国在南海有争议领土的主权“非法”,澳大利亚紧随其后。
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称中国正面临“百变未有之大变局”。
从中国上半年的贸易数据来看,政治领域和科技领域日渐尖锐的对抗,还未转移到外贸领域,但无疑为仰赖外贸发展的前景投下阴影。
2020年的黑天鹅事件,打破了全球化经济计划和节奏,逆全球化趋势上升,如英国 脱欧 、印度对华贸易限制、中美贸易战等,全球化经济也正在加速脱钩,疫情爆发导致外需萎靡,更是重创国内外贸出口。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外贸出口已经明显慢下来。
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 总值14.23万亿,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
01
内循环经济是形势所趋
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得更加不乐观,内循环经济是形势所趋,未雨绸缪。
可是当国内经济内循环体制真正开始的时候,那么曾经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又该何去何从呢?
如此庞大的产业是不可能全部走内销,更何况很多产品走内销很可能会水土不服,而这一点在“黑天鹅”事件期间已经有很多嚷嚷着转内销的外贸儿印证过了,那么外贸行业在面临宏观政策的变动时,它的出路究竟在哪儿?

外贸与内需市场存在巨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指贸易方式,甚至是市场需求,“有些产品在海外有市场,在国内就很少有需求;
同一种产品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比如尺寸、厚度等参数上,出口到海外和国内市场的都有细微的差别”。
广州易海创腾总结发现外贸转内销有几个方面的难点,第一个是国内国际的标准不同,生产线的转向难很多外贸产品是面向海外定制的,符合的是海外其他国家的标准,在转向国内市场的时候就会面临是否符合国内的生产标准的问题,若是不符合则要把转内销的外贸产品按照国内标准进行调整改造,否则也无法在国内销售;
第二方面是需求方面的差异,从消费习惯来看,一些出口产品尽管有很好的质量,但是可能更符合海外市场的需求,在国内并不一定有空间;

第三个方面出口企业转内销可能会面临资金不足、品牌知名度不够高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是拓展销售渠道难。外贸出口主要是订单式销售,转向内销后有的企业缺少市场销售渠道,对市场准入、销售、结算等规则不熟悉,争取国内订单比较困难。
第五个方面是一些外贸产品的设计、技术、款式属于国外客户,在国内销售需要取得知识产权授权。
第六个方面是品牌建设难,外贸出口企业转内销后,自主品牌市场知名度不高,进入国内优质零售渠道有一定困难。
广州易海创腾觉得对于那些难以适应国内市场的外贸企业,他们此刻的出路并不是转内销,而继续深耕国际市场或许才是时下的明智之举。

为了更好得帮助到外贸儿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我们也一直在进行“免费获取SEM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如果有需要的小伙伴可点击“阅读全文”领取。
那些尚未出现严重水土不服的外贸企业,广州易海创腾建议你们可以两头逐步建设,慢慢把国外的市场转回到国内,让自己的企业经济来源更加多元化,再根据时局决定哪个为主哪个为辅。
02
内循环经济模式
而内循环经济模式,简单说是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主要在国内市场消化掉,以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但并不是“闭关锁国”,最终将形成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关于内循环的不同声音甚嚣尘上,路透社援引一位前中国政府官员点评说,“确认以内循环为主,相当于‘自力更生’”。

中国财政学者贾康则撰文认为,将经济内循环解释为以后要自力更生,是“极端化认识”,“带有明显偏差的理解”,更为注重内循环,决不意味着重回“闭关锁国”。
贾康(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认为需要消除该误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内外需相互促进,综合发力。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内循环”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抵减全球乱局下的外部冲击,基于此,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将更为灵活主动,受惠于外而不受制于外。
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对应的是之前数十年以“外循环”为主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企业普遍采用“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下,原材料大量进口,在中国加工后,成品全部运到海外销售。
“两头在外”的模式虽然意味着中国企业成为产业链上利润最薄的一环,品牌、原材料、销售都在国外,中国只能挣取微薄的加工费。
但在中国发展初期带来巨大红利: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快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避免了在国内原材料市场和销售市场的竞争。
然而在疫情和地缘政治环境陷入冰点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国可能同时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
一方面,消费市场依赖国外,主要贸易伙伴都在国外,如果出现疫情或制裁,出口订单会被大面积取消;

另一方面,供应链上一些关键技术、进口原材料和配件依赖国外,外部动荡可能出现短缺,使生产停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经济内循环”的政策,广州易海创腾觉得这其实也是在为整个外贸行业托底。
宏观上的预警在某种层面上给了整个外贸行业较长一段的时间去重新探索新的可能,不至于在未来面临最差劲的局面之时导致整个行业的溃败。
且在前几期行业洞察的文章当中,我们也已经很明确的分析了国家对于外贸行业的发展还是持促进和帮扶的状态的,所以各位外贸儿也可以在宏观和微观的配调下积极搭乘国家的改革大潮,完成企业的最新更迭(还需要查看相关外贸福利政策的快去翻看往期啦~)
如果您想更进一步的让自己的产品可以更加精准的营销给客户,欢迎关注【广州易海创腾】公众号进行咨询,我们将会为您安排经验丰富的出海营销顾问提供一对一出海咨询。广州易海创腾,我们致力于不让每个外贸人孤单出海。